【中國吉林網】央媒看吉林 | 延吉,終于拿到了這張“入場券”
2022-11-29 標簽: 來源:中國吉林網
延吉,再上榜!
進入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朋友圈”。
成為試驗區,究竟能給延吉帶來什么?來看央媒報道中給出的答案。
11月28日,《光明日報》刊發《33地獲批新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報道。報道中寫到:“國務院近日批復同意在廊坊等33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延吉位列其中,成為新一批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毫無疑問,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外貿業態格局里,跨境電商絕對是一匹令人驚艷的“黑馬”。
這也是延邊州繼2019年琿春市獲批設立跨境電商綜試區后的又一重大利好消息,延邊成為了東北地區唯一擁有兩個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地級市(州)。
這是延吉渴望已久的一張 “入場券”,也意味著進入了國家級跨境電商產業創新試點的“朋友圈”。而為此,延吉乃至延邊州做了多年的準備。
近年來,延邊州堅持以琿春、延吉兩市為重點,以琿春跨境電商綜試區為核心,以重點項目為支撐,持續拓展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鏈,跨境電商實現蓬勃發展。


跨境電商業務全模式暢通,進出口業務提質增量,今年1-10月,全州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實現19.7億元,同比增長77.4%;跨境電商倉儲設施全面優化,商品集聚能力顯著提升;跨境電商運輸大通道持續增強,物流分撥全面提速;跨境電商支撐能力全面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憑什么?
延吉市憑借哪些優勢能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
延吉市是延邊州首府,地處東北亞經濟圈腹地,是東北地區重要國際交通節點,周邊有12個對外口岸,擁有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朝陽川機場,能實現與韓、日、俄等國家和國內主要城市通航,是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節點城市。
近年來,該市充分發揮區位、人文、產業等優勢,不斷暢通跨境物流通道,構建跨境產業鏈條,推動跨境電商蓄勢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今年9月2日,RCEP延邊跨境進出口中心在延吉國際空港經濟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正式開館,標志著延吉開啟了跨境電商進出口新業態。

跨境電商業務依托空港區保稅物流中心,搭建起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保稅備貨、保稅展示、保稅交易、寄售貿易、跨境電商體驗等功能,打通了跨境貨物流通的線上線下雙向通道。

RCEP延邊跨境進出口中心通過搭建跨境電商+RCEP進出口綜合服務平臺,填補了延吉市跨境電商“1210”業務的行業空白,加快推動與韓國、日本在氫能產業園區、新能源汽車及高端零部件領域的融合發展,積極主動對接東盟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新興產業,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有什么利好?
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延吉帶來哪些利好?
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由國務院批準設立,旨在鼓勵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支付、物流、通關、退稅、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探索創新、先行先試。
報道中提到,“自2015年在杭州設立首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是該試驗區在近7年時間里的第7次擴圍、今年以來的第2次擴圍。截至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已擴至165個。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迅速發展,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5年增長近10倍。”
“此次綜試區的擴圍將推動各地加快改革創新,有利于推動產業數字化和貿易數字化加速融合,進一步推動貿易便利化、監管制度創新、參與國際規則對接等,為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優勢。”
怎么干?
延吉市將如何建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延吉成功獲批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這次獲批有助于優化延吉市營商環境,構建更高水平開放新格局。”延邊州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延吉跨境電商綜試區的設立,將推動延邊州跨境電商產業由琿春“單極發力”向“雙核驅動”轉變,提升企業在倉儲、物流、支付、稅收、清關效率等服務支撐,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延邊加快形成以“線上集成+跨境貿易+綜合服務”為主要特征,“海關”“稅務”“外匯”等一體化,線上“單一窗口”平臺和線下“綜合園區”平臺相結合的跨境電商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圈,對于延邊州加速打造韓日俄商品集散中心和大樞紐具有重大意義。
下一步,延邊州商務局將借鑒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先進地區經驗做法,指導延吉市加快出臺建設方案,發揮跨境電商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積極作用,重點激發延吉、琿春在跨境電商進口和出口的分別優勢,引導延邊州跨境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開放活州。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